在山东鲁西北地区,有一所被当地人称为“咱老百姓的职业学院”。它把学校建到田间地头,把“工厂”变成“后院”,把服刑人员的“刑期”变成“学期”,实现了多方共赢。2007年,高唐县委、县政府决定,投资2.5亿元为该院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它就是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把学校办到新农村
黄河故道,白雪皑皑。
1月14日,我们驱车来到位于黄河故道的山东冠县斜店乡前社村。这是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包村点和示范村。
一片片塑料大棚,远远望去仿佛是波浪起伏的海洋,在隆冬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是该村的农业生态科技园,也是乡农业示范园、县高科技示范园和种苗科普基地。这块基地占地200亩,仅育苗大棚就达2000平方米。棚内温暖如春,青枝绿叶,硕果累累,仿佛使人来到了春天。
在生态科技园里,无土栽培西红柿长在营养粕里,生机勃勃,惹人喜爱,一人多高的竹架上缀满了小灯笼似的果实。身旁的老刘介绍说:“营养粕由鸡粪、酒糟等有机肥料配制而成,供养的西红柿个大、味美。而且无土栽培解决了土地重茬和土壤污染问题,亩产能够达到2000斤。产品大都销售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超市,每公斤可卖到10元钱。扣去成本,每亩地可创利润上万元。”
前社村支部书记许明显情不自禁地说:“我村建有江北第一的蔬菜批发市场,全村1300口人,家家户户有大棚,仅蔬菜一项每人年收入就达7500元。我们过上好日子,建成了新农村,靠的是教育、靠的是人才。多亏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给我们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持。”
说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庆珠有着自己的认识:“高职学院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理应把它办到农村去。”
前文提到的那位一直陪伴记者参观的老刘,就是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副主任,名叫刘来友。他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我们常驻乡科技示范园,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探索。农民有了收获,我们有了用武之地,可谓‘双赢’。”
为培养大批农村实用的技能型人才,学院增设了园艺技术专业;为研究推广名优特蔬菜、水果新品种,学院筹建了组织培养实验室;专业教师向市科技局申报了相关课题,与冠县斜店乡前社村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该村建设了冠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并作为学院的教学实验基地,研究成果向示范园推广。
学院每年为前社村培养10名大专生,每季度针对农民需要进行一次技术培训,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销售服务。帮助前社村建立了以黄瓜为主的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了网上蔬菜销售系统。农民不出门便知蔬菜价,不出村即能卖蔬菜。农民高兴地说:“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才是我们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大学。”
把学院办到工业区去
高唐时风工业园区南边,宽阔的马路旁有一片平整的土地,场地中心有五六台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十几个头戴安全帽的人员正在测量,现场一片繁忙。原来,这里就是新开工的“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高唐教学实训基地”施工现场。
高唐是聊城市工业基础最好的县,近年来培植了像时风集团、泉林纸业、蓝山集团等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随着高唐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人才匮乏,特别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缺乏。目前,高唐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为保持高唐县域经济这种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我们3年内还需要300名企业家、800名职业经理人、10000名高技能工人。”高唐县委书记孙兰雨说这话时,既满怀自信而又目光长远。
“把企业变成学院的‘后院’,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操作中锻炼成长,通过‘生产育人’,打造技术过硬的高职毕业学生。”这是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强经常讲的一句话,为此学院还专门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公室。学院让专家和学生进入高唐工业园的设想,与高唐县的愿望不谋而合。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指导思想,经高唐县委、县政府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行政讨论同意,并经聊城市委、市政府批准,双方决定联合建设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高唐教学实训基地。对此,县委书记孙兰雨说:“我们要的是人才和技术,高唐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全部由高唐县政府投资,不增加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经济负担。”
据了解,高唐实训基地规划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投资2.5亿元。一期工程约10万平方米,今年9月完成5万平方米,明年9月底完成5万平方米。高唐教学实训基地建成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部分骨干教师将进入高唐大型企业,高唐骨干企业的技术专家也将参与实践教学。
把学院办到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1月13日,严寒的隆冬。我们来到鲁西北的一座监狱——山东聊城监狱。
一辆辆货车装载着机械零件从这里运出,一排排车间里,机器发出轰鸣。身着特殊服装的服刑人员动作娴熟地操控着车床、铣床……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出乎记者的想象!
监狱教育改造处处长巩金好告诉记者:“监狱是改造人的地方,也是塑造人的地方,是监狱,更是学校。这首先要感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是他们帮助我们开拓了新境界。”
根据服刑人员中青年人占较大比例且学历层次较低、劳动技能较差、无一技之长、易受歧视的特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与聊城监狱共同探讨,突破传统思维,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办学之路。双方决定对服刑人员进行服刑期间的相关教育,把“刑期”变成“学期”,联合举办职业中专班,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办学与服务并举”的办学模式。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提供教学计划和教学服务,并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学习内容、方式和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办法;聊城监狱负责服刑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005年3月,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在聊城监狱设立了分院,举办了计算机应用和机电一体化两个职业中专班。消息一传出,立即受到服刑人员的欢迎。通过考试选拔,第一期录取服刑人员87人。
在计算机班,一名姓赵的服刑人员激动地说:“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和监狱的领导圆了我的学习梦。我出生在黑龙江,读高中二年级时,父亲去世,被迫辍学。后来,由于交友不慎,走向犯罪。入狱后,我感到恐惧,无所适从。进入学习班后,第一堂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不要紧张,教室里没有管教和犯人之分,只有教师和学生。当时我都感动得流泪了。老师态度如此和蔼,教得那样认真,我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这是我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我振作精神拼命地学,每个学期都取得优秀成绩,两年获得3个月的减刑。我学会了打字、制作网页和数据库等许多知识。家人知道我学会了信息技术都替我感到高兴,特意给我寄钱让我买一台电脑。通过学习我真的看到了希望。”
在素质教育室里,我们看到了《教学计划》、《成绩单》和《服刑人员素质教育学分制试行办法》。教育处的警官常林说:“我们坚持集中面授和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相结合,每学期开设3门课程,每门课程一般40至50课时,在监狱设立了特殊考场,还建有实习工厂。”
聊城监狱分院还建立了新生人才信息资源库,成立了职业推介所,将改造表现好、有一技之长的服刑人员的情况提前3个月提供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促进了刑释人员的顺利就业。2005年以来,聊城监狱先后有2000多名服刑人员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或学历教育,600多名服刑人员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200多名刑释人员在签约单位顺利就业。
《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4日